西汉名臣郑当时,“老好人”的结局,引人深思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。

  项羽手下有一名将领名字叫郑荣,家是陈县人,一直追随项梁项羽二人,是项氏的故旧部下。

  公元前202年,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,郑荣不得已率部归顺汉朝。

  汉高祖亲自接见了所有归顺的将领。

  会见伊始,汉高祖要求:所有项羽的旧部以后称呼项羽都要称呼为项籍,不得称呼其为项王。

  郑荣当场表示拒绝。

  汉高祖没有为难郑荣,下旨将郑荣免职放回老家,但是所有称呼项王为项籍的人都升官做了大夫。

  不过,郑荣躲过了凶险的汉初政治,到汉文帝时期高龄去世。

  福祸难料,也说不清。

  《史记》记载: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,郑君独不奉诏。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,而逐郑君。

  郑荣有个儿子,名叫郑当时,自幼受到郑荣的教导,正气凛然,长大后专好行侠仗义。

  汉景帝时期,七国之乱爆发,年轻的郑当时不顾家业和个人安危,前往梁国支援汉朝,解救梁国的大将张羽于危难之中。

  七国之乱平定后,郑当时的名声传遍了梁国。

  汉景帝听闻郑当时的名声,在册立新太子刘彻的时候,任命郑当时为太子舍人,陪伴太子左右。

  郑当时没有被突然而来的纸醉金迷冲昏头脑,相反更加礼贤下士。

  他在长安四个门口附近专门置办了马匹,以备随时出门探望朋友结交宾客。

  按照汉朝的法律,公务员每五天可以休息一天。

  郑当时便借这个机会走街串巷,通宵达旦地拜访,殷勤地好像唯恐不能拜访到别人。

  在崇尚无为而治的汉朝初年,通晓道家学说的郑当时在长安城很吃得开,虽然年级尚轻、官职尚低,但是结交的都是名士。

  《汉书》记载:每五日洗沐,常置驿马长安诸郊,请谢宾客,夜以继日,至明旦,常恐不遍。当时好黄、老言,其慕长者,如恐不称。

郑当时是什么样的人?老好人的结局,引人深思

  汉武帝刘彻继位,郑当时水涨船高。

  几年时间里先后担任鲁国中尉、济南群太守、江都国相,很快升到了九卿中的右内史。

  位列九卿之后,郑当时却俨然化身一条“老泥鳅”。

  当初的浩然正气,荡然无存,所作所为都顺着皇帝的意思。

  还告诫自己的奴仆:“客人来了,不管高低贵贱,都不要让人待在门口,一律先领进们再说。”

  只要有客人来,他都恭敬地执行主人待客的礼节,自己则屈伸在客人下面。

  郑当时不蓄积家产,将所有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都拿出来招待宾客。

  当然,郑当时也在朝廷上也不讲别人坏话,总是向皇帝称赞别人德高望重。

  郑当时对下属谈话也不直呼其名,而是非常谦恭平和,好像唯恐伤害到他们一样。

  有人向其举荐人才和汇报事情,他都立即汇报给汉武帝决定,唯恐耽误了别人的事情。

  赢得了朝野内外和广大士族长者众口一词的称赞。

  《史记》记载:庄为太史,诫门下:“客至,无贵贱,无留门者。”执宾主之礼,以其贵下人。庄廉,又不治其产业,仰奉赐以给诸公。

  然而,终于有一天。

  公元前131年,丞相田蚡(汉武帝的舅舅)续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,前丞相窦婴约灌夫一起去赴宴喝酒。

  席间田蚡起身敬酒,大家都唯唯诺诺,窦婴敬酒却只有少数人起身。

  灌夫看不下去,借着酒劲打了不跟自己喝酒的临汝侯灌贤(灌贤是灌夫的晚辈)。

  田蚡便扣押了灌夫,同时抓捕灌夫族人,灌夫声称有田蚡谋反证据,田蚡便奏请汉武帝要杀灌夫。

  此时窦婴挺身而出,上书汉武帝禀明情况,汉武帝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辩论此事。

  汉武帝让所有大臣都表态,大臣汲黯认为窦婴对,郑当时也顺着汲黯说道:“窦婴对”。

  郑当时话音刚落,丞相田蚡咳嗽一声。

  郑当时立即改口说道:“灌夫也有不当之处。”

  丞相田蚡又一声咳嗽传来。

  郑当时接着说道:“灌夫太不像话了,应该严加处置!”

  看到郑当时畏首畏尾不敢坚持原则,其他大臣便都沉默不语。

  汉武帝一看郑当时这熊样,气不打一处来:“畏首畏尾,你像极了马车下面的哈巴狗,朕今天真应该先杀了你!”

  吓得郑当时赶紧叩头谢罪,最终汉武帝念及是自己的旧臣,将其降职使用。

  《史记》记载:内史郑当时是魏其,后不敢坚对。馀皆莫敢对。上怒内史曰:”公平生数言魏其、武安长短。今日廷论,局趣如效辕下驹。吾并斩若属矣。”

  汉朝初年,黄河经常泛滥决口,严重影响当时长安周边的安全和农业生产。

  汉武帝时期经常对外征战,但是常常受制于黄河泛滥,因此汉武帝决心找一个心腹大臣彻底治理黄河。

  郑当时懂得水利,便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农令。

  汉武帝派遣郑当时前往视察黄河决口,并命令尽快动身。

  郑当时接到圣旨,向汉武帝请求五天时间准备。

  黄河决口汉武帝正心急如焚,听到郑当时竟然需要五天时间准备,当即不满地说道:“我听说你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,远行千里都不带粮食,如今你为什么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呢?”

  郑当时见皇帝非常不满,这才不得已赶到了黄河工地上。

  《史记》记载:郑庄使视决河,自请治行五日。上曰:“吾闻‘郑庄行,千里不赍粮’,请治行者何也?”

郑当时是什么样的人?老好人的结局,引人深思

  汉武帝治河和对匈奴作战,耗费很多人力物力,大农令的地位一下子凸显出来。

  但是郑当时只是混好人缘,顺从汉武帝的旨意做事,不敢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。

  很多宾客看准了郑当时这一毛病,为了贪图利益便投奔郑当时门下。

  郑当时不分良莠一律保举,协助自己办理财物转运,造成朝廷大量的亏损和损耗。

  不久,郑当时被人揭发检举,汉武帝便免去了其官职。

  由于郑当时不蓄积家产,所以家中很快贫穷起来,不久门下的宾客便作鸟兽散了。

  老王:混的还没有他爹好,主要还是做人不行,还是要有一点道德底线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