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

成语拼音: hú fú qí shè

【解释】: 胡: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。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,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、射箭等武艺。

典故

战国时期的赵国,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,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,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。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、长裤,作战骑在马上,动作十分灵活方便。开弓射箭,运用自如,往来奔跑,迅速敏捷。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,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,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,甲胄笨重,骑马很不方便。因此,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。鉴于这种情况,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。要学习骑射,首先必须改革服装,采取胡人的短衣、长裤服式。

于是,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。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。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,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,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,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,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。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,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。他们指责武灵王说:“衣服习俗,古之理法,变更古法,是一种罪过。”武灵王批驳他们说:“古今不同俗,有什么古法?帝王都不是承袭的,有什么礼可循?夏、商、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,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。礼制、法令都是因地制宜,衣服、器械只要使用方便,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。”武灵王力排众议,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,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,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,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。

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,接着训练骑兵队伍,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,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,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,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,成为当时的“七雄”之一。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,诗中说到“骑射胡服思雄才”,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,这段事实见诸于《史记.赵世家》。如今,“胡服骑射”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。

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胡服骑射的主人公是谁(胡服骑射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和造句)


胡服骑射的主人公是谁

武灵王。

胡服骑射的主人公是武灵王。上述典故介绍的是武灵王劝说公子成让举国穿胡服的行为,并大量介绍了其好处,最后也都穿上胡服了,得到后人称赞。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,诗中说到“骑射胡服思雄才”,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,这段事实见诸于《史记.赵世家》。如今,“胡服骑射”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。


胡服骑射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和造句


胡服骑射的近义词:取长补短。


胡服骑射的反义词:固步自封。


胡服骑射造句

1、 "胡服骑射"等,我们只要用心收集,会发现有许多有趣的故事。

2、 “胡服骑射”不但使日渐衰弱的赵国得以振兴,而且对于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
3、 反观赵国,武灵王赵雍以“胡服骑射”大幅度提升国力之后,野心渐露。

4、 而观赵国,赵武灵王自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实力大增,然而赵国后来经历了沙丘宫变,赵惠王一直没有时机推行赵国的二次变法。

5、 骑兵成为独立兵种,大概要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,不过真正把骑兵应用到战争中并取得辉煌战果的,是秦人。

6、 十四年前,赵国乘胡服骑射之威,北侵燕国,国力衰微的燕国做了三次顺应民意的抵抗后,不得不割让南部十六城与赵国,方才止住兵戈。

7、 按照古代的说法,便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里面的那种胡服。

8、 它不仅见证了“胡服骑射”的伟大变革,也恰好处在当时中国农作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上。

9、 赵国是秦国的死敌,长平之战的硝烟犹在,胡服骑射的赵人一直都被视作秦军的强劲对手,作为扑灭反抗力量的箭矢,章邯绝不允许王离的风头盖过自己。

10、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,赵国就抛却了那繁重的全身战甲,变为轻便为主,也打造出了无敌于天下的赵国骑兵。

11、 据统计,出自邯郸的成语上百条。比如大家熟悉的“邯郸学步”、“胡服骑射”等,我们只要用心收集,会发现有许多有趣的故事。

12、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有些年头了,一开始以脏乱差名闻天下,自从雄材大略的赵武灵王当国君后,推行“胡服骑射”。

13、 因此可以说这种变革,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,是历史上"胡服骑射"、开放唐装"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。

14、 思索间,时光隧道的两边的人影变换更加快速,现代装、古代服装,奇装异服,胡服骑射,无所不包,无所不有。

15、 赵雍决定进行军事改革,下令国人改穿胡服,习骑射,此即赵国著名的“胡服骑射”改革。

......